半年时间就能发表200多篇SCI,几乎每24h就发一篇论文。更可怕的是,这样的作者居然有22位!
近年来,“超级高产作者”现象愈演愈烈,引发了学术界的担忧。很多人怀疑并非所有的稿件都是通过诚实的写作完成的。更有人直指这些学者高产的原因,可能是“利用过往的学术资源建立了一个圈子,互相署名对方的论文,即使根本不是自己的研究领域。”6月16日,学术自媒体账号 "Publishing with Integrity" 在社交平台上发文,根据全球最大的文献摘要和引文数据库“Scopus”的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15日,有22位学者在今年内发表了超过200篇论文。发表最多论文的作者截至6月15日已经发表了261篇论文,这意味着这位作者今年平均每天发表1.56篇论文。如果排除周末,那么今年的“超级高产作者”每天发表了2.18篇论文。6月28日,Publishing with Integrity又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了一篇新文章,公布了这些“超级高产作者”论文发表产量的追踪调查进度(同时公布了这些作者的名字)。调查发现,所有22位作者在过去的12天中每天都至少发表了一篇论文。除了一个人外,其他的21位作者在这段时间内都发表了超过20篇论文。2024年上半年部分“超级高产作者”。图源:学术自媒体账号Publishing with Integrity。Publishing with Integrity的帖子发布后,很快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引发大量网友讨论。有评论指出,这些“超级高产作者”可能利用过往的学术资源建立了一个圈子,互相署名对方的论文,即使根本不是自己的研究领域。他们认为这是获得终身教职、学术名声和财富的捷径。虽然高产学者常常陷入“学术不端”的争议,但高校在招聘时,还是会花费大量力气以求他们入职。
直接原因是高产学者和学校排名挂钩紧密,拥有一个高产学者,甚至能让学校排名上升300位!2023年,位于印度的 Saveetha 牙科学院就从排名200名开外的学校一下子提升到世界前15。
而排名坐火箭的原因,就是学校强迫全校学生4h速成论文并发表,还要求本科生大规模自引,以提高机构引用次数。这些暴涨的论文数和被引数,让牙科学院连续二年成为全球引用次数最多的牙科机构。据报道,在QS世界排名上,他的文章被引用数和H指数,直接满分。而攀升的排名带来的直接效益,就是Saveetha 牙科学院摇身一变成了“名校”,学费也跟着水涨船高,每年收费约1万美元。
因此,先不管高产是如何达成的,面对一个论文发表数超多的学者,不少院校还是希望能够聘请到这样的科学家。毕竟学校排名的上升带来的收益是非常可观的。
不过,高产学者常常会陷入学术不端的灰色地带也是不假。
来自西班牙的化学家拉斐尔·卢克虽然才44岁,但可以说是西班牙最多产的科学家之一。在所谓的绿色化学领域(旨在合成药物和燃料等产品,同时减少废物的产生)。他至今已经拥有了大约700篇SCI论文,平均每37小时就会发表一篇论文。但就是这样一位大神级别的科学家,2023年据外媒报道,他被学校给予了停职停薪13年的处罚。报道指出,英国工程师尼克·怀斯在业余时间从事学术打假并发现了一家私下出售论文署名的“论文工厂”,而卢克教授卷入其中。以一篇关于废水中布洛芬降解的论文为例,卢克教授曾与六位来自伊朗布什尔大学和大不里士大学的合作者一起发表过。但在接受采访时,卢克教授表示他并不认识该研究中列出的所有伊朗合著者,如果属实,那意味着有人购买了他的论文。但不管是他购买别人的论文,还是别人购买他的,都是一种不正当的学术论文买卖行为。此外,有科学家表示,发现卢克和其他同事发表的两项研究中出现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术语,对此,卢克承认自己使用 ChatGPT 来润色论文,但其表示自己只是用 AI 来提高英文书面表达能力。可仍有不少科学家觉得这样的行为会严重影响学术界的声誉和创新发展。不过,面对学校的处罚,卢克表示停职停薪的做法只能是学校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毕竟要是没有自己,学校排名将下降300位!
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对我怀恨在心,因为我是一位多产的科学家,而且有很多人崇拜我。」当然,卢克的自信来源于那700多篇SCI带给自己的底气。
2023年,Nature 曾报道称:与不到十年前相比,一年中发表60篇以上论文的研究人员数量增加了四倍。他们的研究显示,仅在2022年,有1266名非物理学领域的作者可以做到平均每5天发表一篇论文,而2016年只有387名。而在2018年,Nature 也统计过类似问题,发现大量作者可以“每五天发表一篇论文”。从2006年到2022年,“超级高产作者”数量激增的部分国家。图源:《自然》杂志官网。
论文产量的成倍增长,能够证明科研水平和研究效率正在普遍提升吗?学界对此并不感到乐观。不少学者既对这些论文的质量表示怀疑,也对这些高产作者如何完成论文的过程感到担忧。然后,就目前的趋势来看,“超级高产作者”的数量还在加速。也有人指出,针对高产学者涉及到的学术不端疑问并不能就此忽视,应当呼吁学术界加强自我监管和规范,以确保科学研究能够真正符合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
文章来源:募格学术、BMCSCI、外媒报道、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译:李永博)等。
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